全球婴童网
招商
品牌
商机
展会
产品
企业
资讯
专题
视频
店铺
开店
经销商
婴童网首页 > 母婴资讯 > 婴童教育 > 正文
袁世凯的教育:中国教育中的父亲缺位
2016年01月17日 10:29来源于:石伟杰 爸爸真棒
分享:

本文作者石伟杰,中国史硕士,长期关注家国伦理问题,今天他将与您聊聊近代名人袁世凯为人父的得与失。在“做父亲”这件事儿上以史为鉴,不仅可以知兴替,亦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养分。

一百年前的12月12日,袁世凯宣布改中华民国为“中华帝国”,复辟帝制。这不仅遭到了革命党人的反对,打起了护国战争,就连袁世凯的老部下冯国璋和段祺瑞也不赞成。于是,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,不但皇帝梦做到了头,而且没过多久,6月6日即因病去世了。

这是袁世凯生前留给大家的最后形象。而在这场复辟闹剧中,还有一件广为人知的事: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为了做太子,印了假的《顺天时报》蒙骗袁世凯。这真的可以说是大大的坑爹行为啊。俗话说,“子不教,父之过”,儿子做出这样的荒唐事,袁世凯这个父亲是不是太差劲啦?

其实呢,袁世凯有一妻九妾,生有十七个儿子、十五个女儿,除了袁克定的这一坑爹行为外,一般人对袁世凯后人的了解其实并不多。因此,面对这么庞大的家庭,袁世凯如何做父亲,做得怎么样,就随本文来探个究竟吧。

袁世凯的教育:中国教育中的父亲缺位

袁世凯妻妾子女表,来自侯宜杰的《袁世凯大传》

1 、想做好父亲,千万别缺位

中国家庭向来是“男主外,女主内”,袁世凯长期在外做官,待过朝鲜、天津、山东、北京等,并不能时常与子女生活在一起,也就没法亲自监督子女,而只能由姨太太们来照看子女。袁世凯的三女儿袁静雪在《我的父亲袁世凯》中回忆道:

我父亲在前后两个阶段里所最宠爱的是大姨太太和五姨太太。大姨太太苏州名妓沈氏……我父亲不但让她管家,还把带到朝鲜去的大哥克定交给她抚养。所以从大哥以下,所有的我们兄弟姐妹们都称呼她为“亲妈”。……五姨太太杨氏,天津杨柳青人,是一个出身于小户人家的女子。……我父亲既赏识她管理家务的才能,又欢喜她口巧心灵,遇事有决断。……我父亲不仅让她照管自己生活上的一切,还让她管理整个家务,管理各房的女佣人和丫头,管理我们兄弟姐妹们,还管理六、八、九3个姨太太。

袁世凯的教育:中国教育中的父亲缺位

袁世凯与部分子孙之合影,来自侯宜杰的《袁世凯大传》

因此,就像《红楼梦》里的王熙凤,袁家也有一个负责平时管事的女主人,而公务繁忙的袁世凯,平时只能在儿女们前来请安时做些教导,嘱咐他们好好读书,无法真正关注到每个子女的成长。而且,袁世凯对孩子们比较严厉,对儿子更是要打的,导致孩子们在他面前很严肃,但背地里又做些其他事情,只要有姨太太宠着、瞒着,袁世凯也就不知道了。

所以,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“父亲缺位”现象在袁家比较严重,特别是袁世凯1916年就去世了,当时十子袁克坚才十二岁,而最小的十七子袁克友是遗腹子,一年后才出生。对后面这些孩子来说,袁世凯只是他们身上抹不去的符号而已,“父亲缺位”现象在他们身上更为明显。

同样的情况在当今很多家庭也较为普遍,大部分父亲忙于工作和应酬,疏于对孩子的管教,“父亲缺位”现象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。湖南卫视做过系列节目《变形计》,很多“问题少年”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演变出来的。

2 、子女教育可以剑走偏锋吗?

对孩子来说,除了日常生活,最重要的就是上学问题了。而袁世凯对子女上学的安排,就得从晚清的教育改革说起了。

袁世凯自己走的是科举应试的老路,但随着中西交流的展开,很多人开始主张改革科举制度,要搞新式学校。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,清政府开始搞新政,袁世凯、张之洞等纷纷提出要逐步停止科举考试,以便引导人们转向新式学校。1905年,清政府终于正式下令停止科举考试。随后,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袁世凯积极兴办教育,据学部1907年统计,直隶办有各级新式学校总计8723所,学生16.4万余人,位居全国第二。其实,早在1901年,当时还是山东巡抚的袁世凯,就创办了官立山东大学堂,也就是后来的山东大学。可以说,袁世凯对新式教育是赞同和支持的。

但是,在自己子女的学习安排上,袁世凯却并没有将子女送到新式学校里去,而是采取开设专馆的方法,类似于传统私塾。在当直隶总督时,袁世凯只设了女馆,儿子是在新式学校里上学。而且女馆不仅教育女儿们,也教育姨太太们。等当了民国大总统,袁世凯就设立了男馆和女馆,孩子们都在自家学习了。当然,虽然是在家学习,但学习内容是与新式学校一样的,涉及汉文、英文、算术、历史、地理、体操等课程,而不是旧式私塾的儒家经典,请的也都是名师和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。

可是,对孩子的成长环境来说,在家里的专馆学习就缺少了与其他人朝夕相处的机会。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团体生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,对孩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都有莫大的关系。

更为严重的是,袁世凯特别注意男女之防,给孩子们分了男馆和女馆,这真是不太符合人性。民国成立后,小学已经开始实行男女同校了,五四运动前后,大学也开始实行男女同校。总的来说,男女同校越来越普遍了。如何跟异性相处,本就是要从小学习的内容,强行区分男馆和女馆,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
3 、留学上,走到了时代的前列

从父亲缺位说到男女分馆,袁世凯好像是一个失败的父亲,但话说回来,作为政府顶级官员,袁世凯的安排或许有他自己的道理,不是我们外人可以随便评论的。而且,专馆教育也只是袁世凯教育子女的一部分,他并没有让孩子们一直在家学习,更安排了孩子们出国留学。长子袁克定曾到德国学习,五子袁克权、六子袁克桓、七子袁克齐曾一同前往英国留学,九子袁克久、十子袁克坚、十一子袁克安、十二子袁克度曾到美国留学,袁克坚读的还是哈佛大学。袁家第三代很出名的袁家骝也在1936年赴美读博。

这么多袁家子弟出国留学,跟民国时期的教育环境有关。那时候,留学生地位最高,其次是教会学校毕业生,而后才是国立大学毕业生。我们熟知的民国大师胡适也是美国留学回来的。从留学这一点来说,袁世凯对教育大方向的把握是准确的,袁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。当然,这背后需要财力的支持。

回到当下,从晚清开启的留学潮依旧延续着,尤其是改革开放后,留学活动更加活跃。而且我们要注意到,袁世凯安排孩子们留学的地点,从欧洲的德国、英国转移到了美国,这也算是随着世界大势的变迁做出了改变,因为美国后来居上,超越了老牌的欧洲。这一点上,袁世凯的选择对今天亦很有启发。

袁世凯的教育:中国教育中的父亲缺位

4 、教育莫忘初心

世事沧桑,袁世凯对每个孩子的影响各有不同,从本心上来说,他还是很注重子女教育的——

早起:黎明即起,醒后勿贪恋衾裯;习字:早餐后习字五百,行楷各半;读经:刚日读经,一书未完,勿易他书;读史:柔日读史,日以十页为限,见有典故及佳句,随手分类摘出,以资引用;作文:以五十为作文期,以史论时务间命题,兼作诗词;静坐:每日须静坐一小时,于薄暮时行之,兼养目力;慎言:言多必败,慎言,即所以免祸;运动:早起临睡,须行柔软体操;省身:每日临睡时须自省,一日作事可有过失,有则勿惮改,无则加勉;写日记:逐日记载毋间断,将每日自早至夜,所见所闻所作之事,一一记出。

摘自张泽贤:《民国书信版本经眼录》

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到,袁世凯对儿子袁克文的日常生活做了细致入微的指导——

生活习惯上要求早起、静坐、运动、写日记;

学习上要求习字、读经、读史、作文;

做人方面要求慎言、省身。

而且每一条都有具体的内容,并不是泛泛而谈。合起来看,这套规矩是儒家式的君子训练,是传统读书人的路子。

其中有一些要求,甚至放到今天也是值得学习的,尤其是做人方面的省身。现在很多家里都是围着孩子转。过去三纲五常下,太以父亲为中心,导致家庭关系不太和睦。笔者以为现在太以孩子为中心,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。其实,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,关键还是要学会自省,才会更加谦卑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能更加相互理解。

作为父亲来说,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上要替孩子谋划,更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孩子做人,这更加是终生受益的事。

石伟杰 爸爸真棒 )
分享:
相关资讯
更多>>
  • 三天内
  • 一周内
  • 一个月
  •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》浙B2-20110190   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