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把小熊玩偶拿出来给弟弟玩。”“不要,那是我的!”“你这个小孩怎么这么自私,拿出来一起玩又没什么,快去,不去妈妈就不喜欢你了!”当家里来客人时,很多妈妈都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分享。其实,我们都错了,这样的做法根本不是分享的真正含义。
小故事
如此分享是一种强迫
女儿还是小娃儿时非常大方,玩具、食物都乐意与其他大人小孩分享,我暗自庆幸生了个大方的女儿,可以高枕无忧啦!但到了约3 岁左右,她突然开始“自私”起来,什么东西都“ Mine!Mine!”“ 这是我的!是我的!”小玩伴到家里玩,只要碰到她的玩具她就立刻冲过去抢走,我心里警铃大作!糟了!我的孩子怎么都不愿意分享?怎么变得这么自私?再这样下去以后一定没有朋友!于是,我开始要求她分享,要她体会对方的心情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。每次她不让别人碰她的玩具,我就跟她说:“你想想看啊,你不分给淅淅玩,他是不是好难过?要是你去淅淅家他也什么都不给你玩,你是不是也好难过?”
常常好说歹说,甚至半威胁半强迫,她才愿意放手,我以为我走在成功教养的路上,直到有一天女儿把手上的东西让出去了,我一回头,正好对上女儿盯着别人手中她心爱玩具的眼神,她的眼里有不舍、有担心、有期盼。
不舍的是她必须放手、担心的是对方会不会像她爱她的玩具那样好好对待、期盼的是对方赶快把东西还给她。那种心情仿佛是母亲把手里的新生儿交给别人、又像父亲在红毯上把女儿的手交出去。我突然一身冷汗,天啊!我错得太严重了!我以为我在教孩子“分享”的美德,其实是在强迫她放弃保护自己心爱东西的权利。
解读
西方的Share注重Take Turns
很多人说,西方教育从小教孩子学习分享,所以我们的孩子也要能学会这种社交技能,我们的教养才有国际观。但爸爸妈妈们,这样的观点,是有偏见的!仔细思索“share”的定义,再观察国外父母的处理方式,发现教养中所谓的“Share”跟中文的“分享”并不全然相同,中文字典里“分享”指的是跟他人共同享有,但英文的“Share”却偏向于“take turns”,也就是轮流,而不仅是把自己的东西让人家玩。
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分享,却没有注意到要轮流。当孩子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时,很多家长就松了一口气,但其实,这样的分享孩子根本不愿意,因为孩子只知道他的东西一去不回了。他愿意放手,只是因为要听妈妈的话,其实压根儿没有感受到分享的意义,因为根本没有得到分享的乐趣。几次下来,孩子甚至不想请朋友到家里来玩了。
解读
“不分享”是孩子的权利
西方教育主张的是理解孩子的心情、尊重孩子的选择,即使是亲如手足也不例外。要是弟弟想要姐姐的某样东西,父母绝不会要求姐姐“share”,反而是告诉弟弟,“那是姐姐的宝贝,她想要保护它,她有权利不分给你,不是每样东西都一定要share!”当然,父母也会告诉姐姐,“如果你今天跟弟弟share,下次他有特别的东西就也愿意跟你share,那你们都能玩到不同的东西,也不错啊!”但是至于她最终的决定是什么,父母都会尊重,也要求弟弟要尊重姐姐的心情。
对于孩子私有的物品,西方父母绝不强迫分享,尤其孩子2岁后,开始发展“我属”概念,他的私人物品都可以变成孩子个体的延伸,因此占有欲特别强烈,这时强迫他们分享玩具,等于是叫他把身体的一部分借给人家,不跟你拼命才怪!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中,不也说“亲兄弟,明算账”吗?不分享不代表不在意,正因为在意, 所以不强迫别人分享!
解读
分享的意义靠孩子自己体验
父母可以改变做法,在客人来到家里前,先请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,明确告诉他们将到家里来的客人中有小朋友。如果是新朋友,这个新朋友是什么性别、哪个年纪,然后让孩子自己决定,哪些玩具要和客人一起玩。至于那些他们特别珍爱的、怕被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弄坏的玩具,就先收到客人不会进去的房间或拿不到的地方。
一开始孩子或许懵懵懂懂,可能很大方地说都没关系,但当人家真的开始玩他的玩具时就反悔;再不然就是什么都说不分享,什么都要收起来。所以,提前做好准备非常重要。经过几次这样的练习,孩子学会了爱惜、保护自己的财产,也发现了分享的乐趣,还懂得拿捏其中的分寸。同时,因为他们得到了理解与尊重,将来也会乐于体谅他人。也因为父母的理解与尊重,孩子得到了安全感,会更愿意服气父母的管教。
这些,在孩子未来的人生里,才是极其珍贵且受用的素质,这些都是生活的体认,只靠父母“教”,是教不会的,必须由孩子自己去经验!
后记
“分享”固然是毋庸置疑的美德,也是社交必备的技能,但是没有节制的分享一样会造成家庭、社会问题。(家有超大方的老公,妈妈们肯定也很头痛吧)因此,小编觉得想要让孩子学习“分享”,父母可以以身作则、可以晓以道理、可以引导,但记得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决定,也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