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
中国人喜欢给孩子“抓周”。就是在孩子周岁的时候摆上一堆笔、墨、纸、砚、算盘、钱币、书籍等等给孩子抓,希望借此看出孩子的天赋。
▽
传统习俗嘛,抓个热闹挺好,但要真信了靠抓周就能看出孩子的天赋,说不定还弄点悲剧出来。
三国时候的孙权,够牛叉了吧,“生子当如孙仲谋”。
▽
可他家就是因为抓周闹出来的悲剧。
话说孙权称帝之后,太子孙登早亡,伤心之余,他琢磨着要把皇太孙也一起给立了。怎么立呢?抓周!
他命各皇子把儿子都抱来,端出一个满置珠贝、象牙、犀角等物的盘子,让小皇孙们任意抓取。众小儿或抓翡翠,或取犀角。惟有孙和之子孙皓,一手抓过简册,一手抓过绶带。孙权大喜,遂册立孙和为太子,孙皓为皇太孙。
但他这样搞,其他的儿子哪儿服啊?于是从此掀开了吴国皇室的大乱斗。没过几年,孙和就因遭他妹妹诬陷被废了太子位,再过几年被赐自尽。
接下太子位子的孙亮,在继位七年之后,又被他哥哥孙休发动政变推翻,孙亮也被被孙休毒死。
▽
好好的一出抓周,最终演变成一桩家门惨案。
(二)
孩子的天赋是要靠自然开启的,用抓周这种基本靠蒙的办法想要看出孩子的天赋,真心不靠谱。
但尽管方法不对,抓周背后的理念还是有道理的——所谓“一岁看大,三岁看老”。基本5岁前,孩子的天赋已经能体现出来,就看家长能不能看到,会不会让孩子的天赋误入歧途。
这里我要先讲一讲大家都知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。
▽
孔融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孙,四岁就懂让梨。大家一定看得出来孔融的天赋是继承自他十九代祖爷爷,适合当道德家,思想家。
可孔融的家长没看出来啊,对孔融说,你读书好,给我去当官。
话说当官是需要多腹黑的一门学问啊。道德家孔融又生逢乱世,看看曹操有奸雄之心,坚决不能和他合作。看看刘备也有制霸之心,坚决不能和他合作。好不容易抢到一块地盘叫北海,后来一让也就让袁绍的儿子给抢去了。
▽
最后孔融还是因为高举道德大旗批判曹操,被曹操给杀了。死了之后,许昌还没有人敢为其收尸。
▽
(三)
再来说说大家也都知道的砸缸救人的司马光。
▽
即使撇开砸缸救人的故事,正史所记载的司马光,小时候天赋也是极好的。五岁能读《春秋》,七岁知其义,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一个历史学人才啊。
可司马光的家长没看出来,对司马光说,你读书好,当官去。
司马光是个什么人?喜欢历史的,肯定严谨、刚正、不会弄些虚的。
▽
这哪里搞得过整天忽悠各种思想各种主义的王安石?没几下子,就被王安石弄到洛阳养老去了。
不过赋闲生活倒是让司马光终于能重拾儿时的天赋,让他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《资治通鉴》。
▽
不过司马光写完《资治通鉴》已经66岁了。如果他能早一点走上研究历史这条很有前途的道路,说不定他写完正史之后,还能留几部好玩的野史给我们看看……
(四)
当然,每一次不珍惜孩子的天赋未必会是一场悲剧,但将孩子的天赋埋没掉,无论对家长还是孩子,至少是一场终生的遗憾。
那如何发现与开启孩子的天赋呢?
▽
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空容器,需要大人去填塞,相反,孩子会因他们的“内在需求”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,获得他需要的一切。
作为家长,我们要做的,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,提供给他一个良好的环境,爱让梨的让梨,爱砸缸的砸缸,喜欢历史的让他去听易中天讲历史故事,任由孩子在其中自由地选择,从而使孩子不受干扰地满足他的内在需要,使生命能够自然地发展。▽
▽
正儿八经地介绍开启孩子天赋的四点原则:
1.让孩子的兴趣顺其自然,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。
——有天赋的孩子性格有时会很固执且有主见,不会轻易放弃目标。那就不要让他受到你意志的影响。
2.培养孩子健康的自信心。
——当发现其出众的地方要经常给予表扬,让他们充分表现他们的天赋。有天赋的孩子经常用捣乱的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,如我们不理解其所作所为,就会阻碍他们智力的发展。
3.不要贬低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低能。
——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孩子进行比较。有天赋的孩子并不等于全能,他们毕竟是孩子。
4.创造坦率、友好和宽松的气氛。
读者朋友们,你们都做到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