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心理秘密,孩子这样,大人也是这样,本期就为大家解读一个常见的成人行为:为什么每位父母总爱把“你看别人家的孩子”挂在嘴边?
专家支持陶杏华
精神分析家,心理教育工作者,国内首批从事儿童、青少年精神分析临床实践的分析家
◎记者观察
有次参加一个育儿讲座,育儿专家请家长说出孩子的3个优点、3个缺点,不少家长一口气说了孩子很多缺点,对孩子的优点却要“想一想”,还有家长直接说没发现孩子任何优点。育儿专家说这是家长们常有的现象,而且他发现就算能说出孩子优点的,也有80% 的家长总会选择先说缺点,后说优点。
再联想着,生活中这类现象其实也很常见。比如路上遇着熟人,别人夸我们的孩子很乖时,我们总要说:“哪里,哪里,其实你不知道这孩子,特别调皮。”客人带着孩子到家里来做客,我们把别人家的孩子夸上天,还非要自家孩子跟着学习学习。
这与民族特性有关
首先,从咱们的民族特性说起。中国传统强调谦虚,尤其在众人面前,认为这是一种礼节。
爱夸别人家的孩子,认为自家孩子优点少,父母的这类行为其实与我们的传统有关。而且传统思维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、是家庭的一部分,所以我们会觉得,在众人面前夸自家孩子等于夸自己,是比较失礼的。
另外,夸别人的孩子好在我们看来,跟夸别人的衣服好看、房子漂亮是一回事,也是一种社交需要,所以在外面碰见熟人,或朋友带着孩子到家里做客,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夸别人家的孩子,而吝于夸赞自家孩子,这其实也与我们传统中称呼别人家孩子为“ 令郎”“令爱”,称呼自家孩子为“犬子”“小女”一个道理。
我们也曾这样长大
其实这些总把“你看别人家的孩子”挂在嘴边的70 或80 后父母,他们从小便如此被自己的父母对待。“你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又考了第一名!”“你看你们班的某某某又选上了三好学生!”这些儿时的评价深深刻在他们心里,所以,在他们成为父母后,会不知不觉重复着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,会对孩子的种种“落后”感到非常焦虑,会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单一,认为好孩子就是要听父母的话、处处领人之先——实际上没有人能做到事事都占先锋,会对孩子的“落后”有深深的挫败感。因为,我们以什么心态去对待孩子,对孩子的评价是单一还是多样,总是跟我们从小是怎么被自己父母对待、评价有关,与我们自己从小面对“落后”的心态有关,即与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。
原生家庭指我们每个人出生、成长的家庭,而我们长大后结婚组建的那个家,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。许多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,每个人的性格特点、处事方式、价值观、心态、爱的能力等都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。如果原生家庭是充满爱和鼓励的,那么孩子内心也会充满阳光、自信、上进,有责任、能担当。如果原生家庭对孩子是各种挑剔、错爱,或根本就缺爱,那孩子的内心就可能会是自卑、颓废,甚至还有仇恨。这些内心的印记直接决定孩子未来是否快乐成长、幸福生活,并且还会通过孩子继续向后代传承下去。
当然,有些时候我们也会故意“背叛”原生家庭的印记,比如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一切优缺点都是特点,不愿意轻易批评孩子。如果以前父母对我们要求比较多,言行苛刻,那么可能我们做父母后,就不愿再这样对待孩子,给孩子太多要求。这样做,表面是心痛孩子,但实际上仍然是我们不愿去触碰、面对自己曾受到的伤害,所以我们对孩子言行的态度,是我们个人成长经历在他身上的投射。
别再伤害孩子
我们再来试想一下,当孩子听到父母对自己说“你看别人家的孩子”时的感受。失败,嫉妒,忌恨,并不会有父母期望的被鼓励。
孩子是纯真的,对整个世界充满赞赏和敬畏,心中没有芥蒂。爱父母的他,总强烈地想和父母连接,希望父母以自己为荣,在父母的目光里看到自己,找到自信,如果得不到父母的爱和赞赏,父母传递给他的信息总是“你不乖”“你没礼貌”“你太磨蹭”等负面信息,他会本能地接受这些信息,并下意识给自己贴上相应标签,以满足想与父母相连接的归属感。特别当父母所赞赏、期待的,他老是做不到,就很容易迷失在父母的评价中,他的世界会虚无,也许还会发展出一些不好的心态,如对父母、对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心生嫉妒、怨恨,甚至想去破坏那些父母认为的好的东西。
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、家庭教育方式,要走自己的路。比如,人际交往能力好的孩子,往往在集体学习中表现得不“乖”,因为他总是坐不住,爱走来走去,爱与人讲话。所以,别家孩子的好,欣赏即可,自家孩子需要保持自身特色。
那种“背叛”原生家庭教养方式,不愿用任何要求来约束孩子的,对孩子来说也是个糟糕的事。糟糕是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应该遵守一些必要的规则,达到一些必须的要求,如果父母内心没有界限,忽视这些规范和要求,完全不注意孩子行为本身与社会规范的协调,不帮助孩子与社会标准靠拢,只顾孩子快乐,是父母的短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