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婴童网
招商
品牌
商机
展会
产品
企业
资讯
专题
视频
店铺
开店
经销商
婴童网首页 > 母婴资讯 > 婴童教育 > 正文
古代学校如何管理学生
2015年07月05日 10:29来源于:全球婴童网51nz.com.cn
分享:

现代的学校管理孩子,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,用以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。老师发现在课堂上犯错误了,直接叫他(她)站到教室后门或门口罚站,要不然就叫到办公室里对其训诫。实在不行还有叫家长这招。

在古代对小学生的行为管理相对严厉,家长也大多认同“不打不成器”。学习不认真或学得不好,被打板子、抽鞭子、罚跪……如同家常便饭。王充《论衡·自纪篇》称,“书馆小僮百人以上,皆以过失袒谪,或以书丑得鞭。”可见,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。

体罚,在古代叫“挞罚”。到后来,挞罚手段不仅没有取消或减轻,反而加重了。在明代,“挞罚”便为乡村小学普遍采用,严重时连学生家人都跟着受罚。明黄佐《泰泉乡礼·乡校》中规定,“如若无故而逃学一次,罚诵书二百遍;二次,加朴挞,罚纸十张;三次,挞罚如前,仍罚其父兄。”

当然,也有的老师很人性,如给学生开“免打条”,表现、学习都不错的“三好生”免打。明理学家沈鲤就主张,“学生勤学者、有进益者、守学规者,给免帖一纸,遇该责时,姑免一次”。

体罚其实只是古人规范学生行为的方法之一,古人同时还会采取多种手段教育孩子。有时甚至直接请家长、年长者坐进教室,参与班级教学秩序管理。明代良吏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,其《石洞集·惠安政书》中这样记载,“轮笃实老成者二人,平旦坐左右塾,以序出入。”

此外,古代还很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稽考,以约束学生行为。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“扬善簿”、“改过簿”、“记过格”,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,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。

这种“功过簿”并非一定由老师填写,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,其家塾修业课程中,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“记过格”,上面列出数百种日常行为,有“微过”、“隐过”、“显过”、“大过”、“丛过”、“成过”等6项评语,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。

全球婴童网51nz.com.cn )
分享:
相关资讯
更多>>
  • 三天内
  • 一周内
  • 一个月
  •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》浙B2-20110190   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